說起新加坡的雙語教育,不得不提到國父李光耀先生。
新加坡:不得不推行的雙語制度
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寫過一本他認為這輩子最重要的書:《我一生的挑戰(zhàn)——新加坡雙語之路》。
講的就是新加坡的艱難抉擇,別的國家從不會當成問題的語言。在新加坡,特別是教育領(lǐng)域,卻是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
李光耀將雙語制度稱為新加坡成功的基石,這是一個極高的評價了。
在新加坡開國之初,本地華人既不會說英語也不會說華語,他們一般使用方言,馬來人和印度人也是使用自己的母語,國人之間因為語言隔閡很深。
同時,自英國殖民時期新加坡的法律語言就是英語,官方文件都由英語寫成。這時候,英語成了官方與融合各個民族的不二選擇。
1980年的時候,只有10%的新加坡家庭主要使用英語交流,到了2010年,這個比例,已經(jīng)增加到60%。
現(xiàn)在,本地年輕人張口都是英語。哦不,是Singlish!
關(guān)于雙語教育,李光耀本人也有有趣的經(jīng)歷,不過他的經(jīng)驗在于學華文。
李光耀的外祖母當年在他剛上學的時候就把他送到華校,但是由于華校的老師講方言,李光耀在學校什么也聽不懂,上學非常痛苦。
在他本人的堅持下,他的媽媽把他送去英校樂德小學。從此,李光耀接受了純英語教育,后來更是進入世界名校劍橋,成為新加坡一代開國總理。
李光耀總理付出的辛勞可能更多。他是離開校園之后,在幾乎全英語的環(huán)境中,四十歲才開始苦學華語。
他意識到,英語讓新加坡同世界連接,華語卻讓新加坡同講華語的亞洲大國中國,以及無數(shù)優(yōu)秀的海外華人連接。
于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李光耀在本地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推廣講華語運動。
不僅僅是看中中國的經(jīng)濟。
李光耀親身經(jīng)歷學生抗議,發(fā)現(xiàn)華校生比英校生有更好的紀律、更成熟的價值觀,他們對生活的目標十分清晰,這讓青年時期的李光耀大為震動。
他希望新加坡人能夠保留華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到哪里都不會“忘本”。這,就建立在講華語之上。
為了鼓勵年輕人講華語,李光耀還主持建立了超過1億新元的雙語基金,注重在學前時期的投入。
現(xiàn)在,基金會仍然在運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學好母語的重要性。
不得不說,李光耀此舉可謂高瞻遠矚。
新加坡成為一個重要的中樞,和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做生意。金融中心、貿(mào)易中心的地位被牢牢鞏固住,雙語的確是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