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合組織2018年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顯示,新加坡中學生在國際化素養(yǎng)方面,綜合表現在27個參與國家和地區(qū)當中排名第 1 。
這也是PISA首次以國際化素養(yǎng)(Global Competency)作為評估項目。
什么是國際化素養(yǎng)?
根據PISA公布的《國際化素養(yǎng)框架》,國際化素養(yǎng)指的是:
能分析本土、國際和跨文化課題;
理解和領會他人觀點和世界觀;
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且有效的互動;
愿意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采取行動。
調查分認知測試和問卷調查兩部分,綜合得分后,將國際化素養(yǎng)評估為五個能力等級。
調查以15歲學生為對象。27個國家和地區(qū)約25萬名學生參與上述兩項調查,其中包括6676名來自新加坡153所中學和13所私立學府的學生。
報告顯示,46%的新加坡學生在國際化素養(yǎng)方面,取得最高的第四和五等級,比率是參與國家和地區(qū)當中最高,也遠高于經合組織平均比率(14%)。
以認知測試來說,新加坡學生取得576分平均分,在參與國家與地區(qū)中居首位。排名第二至第四依次為加拿大、中國香港、英國蘇格蘭,以及中國臺北。經合組織平均分為474分。
新加坡學生對全球問題的跨文化交流具有很高的認知
新加坡學生知道如何與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清楚的溝通。
當與不懂他們語言的人交談時,93%的學生會通過仔細觀察對方的反應來解決這個問題(OECD平均為82%);
92%的學生會通過手勢、重新解釋或寫作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OECD平均水平為85%);
74%學生傾向于隨時了解世界大事(OECD平均為64%)。
新加坡學生普遍了解全球問題,但在某些問題上更熟悉和自信
在七個調查主題中,新加坡學生最熟悉的是“氣候變化與全球變暖”,最不熟悉的是“國際沖突”和“全球健康”;
超過80%的學生能夠自信地解釋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問題,比如“二氧化碳排放如何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經合組織平均63%)。
超九成新加坡學生至少會講兩種語言
PISA報告指出,每10名本地學生,就有9人表示自己會說至少兩種語言。
經合組織認為,擁有多種語言能力有助促進跨文化溝通和社會和諧。
新加坡教育部也指出,雙語政策以及讓學生學習異族語言的會話能力等學習項目,對學生培養(yǎng)國際化素養(yǎng)方面的技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