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將會以早前推行居家學習的經驗為基礎,讓在家學習成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
新加坡教育部長黃循財表示,新冠疫情導致顛覆性轉變,卻為重新思考教學模式迎來新契機。居家學習雖然無法取代面對面授課,但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技能。
因此明年將正式把“線上-線下學習”融入到課程中,學校會定期為學生安排一天居家學習日。
并且政府國會教育委員會呼吁家長從旁輔助,讓孩子能有效地在家中學習。
疫情這段時間,許多學生假期大大延長,有些同學面對在家學習,內心是竊喜的:在家學習=沒人管我=愛學不學,但其實,居家學習是一場真正的考驗,學生之間的差距會漸漸拉開。
河北衡水中學的物理老師馬志偉提到線上學習時說:“學生不再被動接受,而是開始學會自我規(guī)劃、自我習得、自我內化!
這一直是中國學生比較明顯的弱勢。在中小學階段,學生會普遍習慣根據(jù)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在家長的督促下完成作業(yè),相當于老師在做學習規(guī)劃,今天該學什么該完成什么,而家長則是承擔監(jiān)督和推動作業(yè)。然而等過了高考大關,離開父母的監(jiān)督,大學里的老師也不再會每天布置作業(yè),學生們就會松懈下來,所以存在一些學生考入了好大學,卻會在大學里掛科的情況。
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曾經提到:“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么學習的人!白灾鲗W習能力,不止是在學生階段(甚至在學生階段可能未必有很大的好處體現(xiàn)),更是貫穿整個人生,是走向成功的核心能力。
孩子總會長大,學生也總要步入社會,父母無法一直跟在孩子身邊,老師也無法給學生規(guī)劃以后的人生。自主學習能力涵蓋一個人的時間管理、自我規(guī)范、職場計劃乃至人生規(guī)劃等。
其實新加坡的教育,從小會更注重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智選君跟一些從小學階段就來到新加坡讀書的留學生聊過,詢問他們覺得新加坡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在哪里,有許多朋友認為是自我管理的習慣培養(yǎng)。
新加坡中小學兩三點就放學了,放學之后是參加CCA、輔導班還是興趣班,要看學生自己的規(guī)劃和安排,怎么平衡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學習,也是學生自己需要考慮的事情。(CCA是Co-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縮寫,就是我們常說的輔助課程,類似于中國學校的拓展選修課一樣。不過在中國,選修課真的只是“輔助課程”,而在新加坡,CCA非常重要,跟獎學金申請、大學升學都有關聯(lián))
而在新加坡的中等教育體系中,尤其是初級學院,作業(yè)的量及形式都是很有彈性的。課后練習提早幾天甚至幾周就隨講義一同發(fā)放,擁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會自己做好完成作業(yè)的規(guī)劃,有條不紊地完成自己的學習計劃。
國內讀中小學的同學們,回憶一下一次性發(fā)下來的假期作業(yè),是不是往往拖到最后才寫呢?
小時拖作業(yè),大學拖論文,工作拖各種方案...許多人口中難以擺脫的“拖延癥“,就是對自我規(guī)劃管理的能力的缺失。
不只是新加坡的公立系統(tǒng),新加坡的國際學校也是如此。在智選擇優(yōu)第六屆網絡教育展中的國際學校專題講座中,我們的嘉賓老師也有提到,國際學校IB課程的核心也是在培養(yǎng)學生自己主動探索、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和自我規(guī)劃能力。這也是為什么許多頂尖的大學會更青睞IB課程的學生。
有報告指出:具有IB證書的學生的錄取率高出平均錄取率的22%,而常青藤大學(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達特茅斯、布朗大學、康奈爾大學)對具有IB證書的學生的錄取率要高出全部生源錄取率的13%
后疫情時代的學習,家長們應該認識到應該要引導孩子擺脫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依賴,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從”要我學習“轉向”我要學習“,這樣才能保障之后步入競爭激勵的社會中不會被淘汰。
國內因為這次疫情,在線教育的強勢登場,也有許多教育界人士開始提出,應當持續(xù)推進自主學習的變革。
中國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大膽設想,未來線上教育采取反轉式教學:學生在家視頻上課,到學校完成作業(yè)。學校不僅有老師輔導,學生還可以跟同學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指定不同學習計劃,老師則在網絡后臺監(jiān)督學生的學習進度,并進行針對性輔導。
國內的教育早晚會進行改革,但這個改革是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短期內未必能看到結果。
如果你想現(xiàn)在就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考慮讓孩子到這個模式較為成熟的新加坡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