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江湖,哪里就有兩大門派相愛相殺的傳說。
美國大學們也是如此。
他們互不服氣、互相叫板;他們花樣百出,熱衷于用各種套路“拉踩”對家;他們一撕就是幾十年,彼此之間的故事比瓊瑤還狗血,比郭敬明還反轉,比博人轉還燃…
都說自古紅藍出cp,UCLA和USC這對冤家已經相愛相殺了近80年。
每年的橄欖球對決周,洛杉磯都能上演這樣的景象:
USC有燒熊大會。
UCLA也鑼鼓喧天,大搞Beat SC嘉年華。
而讓這兩所加州名;ニ航粋世紀的導火索,正是一口“相貌平平”的鐘。
對,就是這個看上去還有一點蠢萌的“勝利鐘”。
1939年,它被UCLA校友會贈給校方,每當UCLA的橄欖球隊得分時,啦啦隊就會撞鐘慶祝,所以勝利鐘更被看作是一種精神支柱。
然而,1941年,運送鏢隊里混進了6個USC的臥底,開車帶著勝利鐘跑路了。兄弟會地下室、好萊塢山、干草堆…誰也不知道USC到底把鐘藏在了哪里,UCLA更不知道了:
“尋找一口好鐘,四個輪子,柳葉眉,高鼻梁、雙眼皮,離家出走時身穿藍色外衣,黑褲子!
UCLA找了一年多都沒找到,實在看不下去的USC攤牌了:hi bro,你瞅俺們這學生雜志封面,像不像你們丟的鐘?
從此這梁子就結下了,你噴我吉祥物,我燒你草坪,打到USC校長忍無可忍地警告,“你們這些熊孩子們要是再作妖,USC-UCLA的橄欖賽干脆取消!”
玩歸玩鬧歸鬧,別拿比賽開玩笑。兩位表面兄弟在1942年“握手言和”,約定把勝利鐘變成共享獎杯,誰在橄欖球賽中贏了就涂誰的顏色。
地球不爆炸,USC和UCLA的撕逼就不會結束。
2028洛杉磯奧運會,USC被選作奧運媒體村,而UCLA則被選為奧運村,這個組合是否會原地爆炸,吃瓜群眾們前排小板凳已搬好。
說到見面就掐架的死對頭,怎么能不提OSU和UMich呢?
1836年,俄亥俄州和密歇根地區(qū)就因為領土的紛爭真槍實彈地打了一仗,自此兩州就結下了梁子。而作為各自最好的公立大學,OSU和UMich也從沒看對眼過。
尤其是在橄欖球賽上,兩校做夢都想扳倒對方。
1934年,當OSU以34:0的戰(zhàn)績擊敗UMich后,就有了“打敗密歇根的球員可以得到一條金褲子”的傳統(tǒng)。
“粉絲們”也搞出過不少“應援”操作。對戰(zhàn)前夕,栗子頭們會一起跳進11月底的鏡湖,表達必勝的決心;
還會用紅色膠帶劃掉建筑物和標志上的所有字母M,連Morrill Tower門口的大字也沒有放過;
2011年,哥倫布市2歲的格蘭特·里德被診斷出患有惡性腦瘤,因為不喜歡“癌癥”這個名字,他OSU畢業(yè)的父母決定把這個癌癥命名為“Michigan”,并且在長達14個月的治療后成功地“beat Michigan”。
同為頂尖理工大學,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這對“兄弟”總是會被人拿來在各種維度上進行比較:誰獲獎多、誰地理位置好、誰學術實力更強、誰校友薪資更高…
而人家兩兄弟私底下關系“好著呢”。
2005年,麻省理工的準新生校園參觀日上,加州理工的學生搞了一連串大事情。
他們不僅派發(fā)了400件T恤——正面印著“MIT”,背面卻是“because not everybody can go to Caltech.”
還假扮新生,潛入麻省理工的黑客文化重地,放上了代表加州理工的棕櫚氣球;
甚至還直接把人家校名給改了:
七號大堂上的“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被改成了“That Oth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另一所理工學院)”。
麻省理工的反應也很機智,把加州理工的惡作劇改成了“The Onl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唯一的理工學院)”。
第二年,麻省理工就搞了一波大事——麻省理工的一伙學生曾偽裝成搬運工,大白天眾目睽睽之下搬走了加州理工的鎮(zhèn)校之寶——有130年歷史的弗萊明加農炮。
要知道麻省理工在美國東邊,加州理工在西邊,兩地相隔4000多公里,時差都有好幾個小時!麻省理工就把這個重達17噸的家伙一路從西海岸運到了東海岸!
這還不算完。
加農炮被放在MIT的一處草坪旁,炮口正對著帕薩迪納方向,也就是加州理工所在地;
炮筒上還被套上了一個超大號的MIT畢業(yè)戒指,旁邊方了一只24K鍍金銅老鼠;
甚至還搞了個牌子——“裝扮成豪和塞爾搬運公司員工的麻省理工惡作劇者于2006年3月28日盜取了這尊加農炮!
這也太囂張了吧!
加州理工這邊則連夜開會想辦法。先是打算趁著夜色,直升機從天而降把加農炮帶回去。但因為聯(lián)邦航空總署的規(guī)則,Plan A泡湯。
Plan B則是半夜里悄悄用大卡車運走大炮。不過,僅僅把加農炮從東海岸運回西海岸的運費就高達9000美元,還是向校友們群收款才湊夠了錢。
4月10日凌晨,加州理工帶上他們自制的手推車就開始行動了。然而沒想到,麻省理工的警衛(wèi)們也是剛,堅持要求他們出示對加農炮的“所有權證明”。
更社死的是,對此早有預料的麻省理工同學們也不睡了,BBQ準備上,嘲諷的歌兒唱起來,圍觀著加州理工一步步艱難地把大炮送到卡車上。
當然,加州理工在臨走前還給麻省理工留下了一個迷你加農炮模型,“Here‘s something a little more your size.(這個更符合你們的尺寸!)”
這一來二去的,加州理工和麻省理工的梁子就徹底結下了,兩兄弟都非常熱衷于惡作劇。
比如受USC和UCLA啟發(fā),加州理工在麻省理工的新生周上印了16頁假的麻省理工?,內容包括“數(shù)學部聘請了人氣明星馬特·達蒙”、“無盡長廊并非‘無盡’”、“加州理工學生捐精回報比麻省理工學生高”等文章;
不過這些操作也不影響人家兩兄弟的感情,有些惡作劇失敗時,兩校學生還能坐下來一起吃個飯。
麻省理工說:“我認為這很歡鬧,我也很欣賞跨學院的這種競爭模式!
加州理工表示“+1,我們希望能延續(xù)這種跨校關系,而且這也是我校重要文化之一!
哈佛和耶魯?shù)年P系,帶入一下就像清華和北大。這倆在學術上打得“你死我活”,橄欖球上也撕得很精彩。
The Game——兩校之間從1875年就開始的橄欖球比賽,堪稱彼此一年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不僅在校學生們翹首以待,許多校友也借此機會回來為母校加油助威。這么說吧,能在The Game中擊敗對手,簡直比拿到校際聯(lián)賽的冠軍還驕傲。
可眾所周知,有比賽的地方,就會有惡作劇。
哈佛這邊先是對吉祥物下手——拐走了耶魯橄欖球隊的吉祥物斗牛犬,甚至還在哈佛雕像腳上放漢堡包肉餡吸引斗牛犬去吃。第二天“耶魯斗牛犬舔哈佛雕像的腳”的照片就傳遍了全美。
再是偽造耶魯校報——“肯尼迪總統(tǒng)要來看我們比賽了!”耶魯學生信了,體育記者也信了。等到比賽那天,大家才發(fā)現(xiàn),這位肯尼迪總統(tǒng),是戴著面具的哈佛校報總裁羅伯特·史密斯。
耶魯也沒閑著。
2004年,一群耶魯?shù)膶W生潛入哈佛校友看臺,跟他們說“兄dei,這牌子舉起來就是Go Harvard,給咱學校加加油。”
可實際上,上面寫的是“We Suck(我們很爛)”。但深信不疑的哈佛校友每次在哈佛隊得分后都會舉起牌子,直到現(xiàn)場視頻傳出,才知道自己被耶魯騙了。
身在同一個州,距離不遠的這兩所學校,經常會被人拿來比較。
而不同于上面這一對對因為橄欖球產生的恩怨,杜克和北卡是因為籃球掐起來的。
北卡出了邁克爾·喬丹,杜克則有格蘭特·希爾,兩所大學都為NBA輸送了大量人才,球場相見,自然格外眼紅。
20世紀90年代的一場球賽中,杜克球員的鼻梁被北卡球員打斷;結果到了2007年,杜克的球員 Gerald Henderson又把北卡的Tyler Hansbrough的鼻子打到流血…
北卡和杜克,雙方交手200多次,常年爭奪美國體育頻道評選的美國十大籃球名校老大的稱號。分別獲得過全國冠軍7次和6次、進入全美四強18次和17次,連戰(zhàn)績都如此接近,這對CP,??了。
這些美國名校間的相愛相殺,不失為彼此之間的調侃和玩笑。
而每年參加這種穩(wěn)中帶皮的活動,也成了留學生活中的獨家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