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外國人來說,美國就像一張碟片一樣有A和B兩面。Texas、Wisconsin和Iowa代表了傳統(tǒng)美式生活的A面 ,而紐約則是代表移民、流行文化以及當代藝術(shù)的B面:每一個來到美國的新移民,都應(yīng)該去一趟紐約。同樣,每一個美國留學生都繞不過紐約。無論你選擇在美國的什么地方讀書,感受紐約的斑駁陸離,對留美學生來說總是必不可少的閱歷。
相比較于西歐考究精細的生活方式,大方質(zhì)樸的美國人總是顯得過于粗糙:穿是萬年不變的Hoddie短褲鴨舌帽, 吃上本土飲食基本是快餐BBQ,追求個量大管飽,你要是穿的考究吃的精細, 那你可能會被懷疑是Gay, 或者New Yorker。
當然不是說Gay 和 New Yorker就失去了穿的土的自由。
作為當年歐洲移民進入美國的第一站,Liberty Island上既聚集了拖家?guī)Э诘膼蹱柼m難民和德國產(chǎn)業(yè)工人,也有逃離避禍的猶太商人和沙俄貴族。
而紐約則代表美國向這些人張開雙臂,在那個年代真實的做到了:來了,就是美國人。
自由女神像所在的這個島就是Liberty Island, 19世紀時是美國的移民檢查站
作為這樣的一扇窗口,使得紐約在美國這個垚的大本營里成為了一片bourgeoisie的保留地。
在這片海灣的群島上,你可以鄙棄體育運動,也可以對政治一無所知,but you‘d better know something about art、lifestyle and culture。
在曼哈頓中城西53街,第五和第六大道之間,有一棟頗具金屬質(zhì)感的現(xiàn)代建筑,乍一看很像北歐風的酒店或者商業(yè)綜合體。
而這棟看起來并不十分具備藝術(shù)氣息的建筑其實就是由谷口吉生設(shè)計的MoMA(Museum of Modern Art)。
從曼哈頓向東,穿過窄窄的伊利特河(東河),河岸邊不遠是The Noguchi Museum(野口勇博物館)。
不同于金屬質(zhì)感濃烈的MoMA, 野口勇博物館是一棟看起來并不顯眼的紅磚建筑,形狀呈一個90度傾斜的梯形,外部看起來很像學校的教學樓。
該博物館由日裔雕塑家、景觀設(shè)計家野口勇的住宅及工作室改建。說起野口勇,這個名字并不為廣大國人所熟知,但是你一定聽過他妻子的名字:李香蘭。
而身為美國人,野口勇最知名的作品也并不在美國,而是日本廣島的和平紀念公園里的原爆紀念碑和拱形橋。
BTW, 對工業(yè)設(shè)計、雕塑和家居藝術(shù)感興趣的話, 在野口勇博物館里能夠看到許多藝術(shù)品的原型,比如Akari(不是英雄聯(lián)盟里的阿卡麗)系列的和紙燈籠以及經(jīng)典的野口勇三角茶幾。
此外,因為野口勇本人日裔美國人的身份,所以野口勇基金會也會在該館定期舉辦日本雕塑家的作品展。
華爾街、第五大道、中央公園、百老匯......這些地方都很 “紐約”,因為只有紐約才有,但是這些地方又很不 “紐約” ,因為倫敦、巴黎、上海......等等一大串城市都有類似的地方,如果要說最 “紐約” 的街區(qū),那我投下東城一票。
宇多田光的歌里有這么一句 “Lower east side of Manhatten, she goes shopping for new clothes”, 初到紐約的人,下意識的會想:紐約購物,最棒的地方不是第五大道嘛?
這話沒錯,不過如果你尋求發(fā)現(xiàn)寶藏和城市文化的探索,那下東城會是你很好的選擇。
下東城緊鄰紐約唐人街,在19及20世紀長期作為移民和工人階級聚集的地區(qū),融合了東南歐及市井文化特征,也是曼哈頓島重要的historical distrct。
不同于上海原法租界的游客密集,網(wǎng)紅店遍布,紐約的游客基本都被中央公園、華爾街、時代廣場等著名區(qū)域所吸納,而下東城則成了一個安靜而有待發(fā)掘的寶藏。
現(xiàn)在的下東城,已經(jīng)脫離了之前 “下只角” 的尷尬處境,在成為了更加士紳化的片區(qū)的同時,波蘭人開設(shè)的烘培坊、多米尼加人開的美發(fā)店、斯洛伐克人開的精品店也牢固的扎根在這里,并成為了下東區(qū)文化的一部分。
在這里你可以品嘗到濃濃東歐風味的傳統(tǒng)老祖母面包(Babka),也可以驚喜的淘到一戰(zhàn)前的古著襯衫及配飾,想要的話,加勒比海出產(chǎn)的正宗臟辮也能給你立馬安排上。
正如Gary Shteyngart對下東區(qū)的評價: “You had the 3H’s needed to make the area Williamsburg-like: Hasidic, Hispanic and hipster,”
波蘭風味的巧克力Babka
下東城也是紐約涂鴉文化的中心。
過去的下東城曾經(jīng)充斥著海洛因和暴力,在街區(qū)的質(zhì)量提升之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這里思考低收入階級和外來移民對城市文化的塑造,呼吁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更多的關(guān)注。
過去遍布針筒和披薩盒的街角,現(xiàn)在被一片片的涂鴉所覆蓋。
下東城的涂鴉,所涂文字即“下東城”
聊完了下東城,我們就一起看一下紐約的“天涯海角”。
在布魯克林的最南端(也是整個Long Island的最南端),有一個長得很像島但是其實不是島的地方:康尼島(Coney Island)。
歷史上的康尼島,是紐約著名的兔子狩獵場(這是什么奇怪的活動)和度假游樂圣地,而褪去了光環(huán)的康尼島,則以熱狗名揚天下。
正如到了芝加哥不能不去嘗一嘗有名的深盤披薩 ,那么到了紐約的話,康尼島的Nathan‘s熱狗店就成為了不得不打卡的紐約代表小吃圣地。
每年7月4號美國獨立日當天,Nathan’s都會舉行熱狗大胃王比賽(Nathan‘s Hot Dog Eating Contest), 著名的日本大胃王小林尊曾經(jīng)在這場比賽里連續(xù)6年奪得冠軍。
試想一下,七月的時候在沙灘上吹著暖暖的海風,身邊放著一滿盒芝士都流出來的熱狗還有冰闊落.......
作為美國的文化和藝術(shù)中心,紐約在繁忙內(nèi)卷的一面之外,其實也有她慵懶溫情的一面。
一方面,紐約很急;另一方面,紐約也并不著急,她不想?yún)⑴c任何的世界城市競賽,她要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慢慢的生長。
紐約是自由的,也是多樣的, 而最紐約的,還是帶著潮濕海風味道的老街區(qū)和小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