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部分國會議員今年提出一份法案,擬限制部分中國公民赴美學習或進行學術交流。這一做法凸顯一些美國政客對中美間正常人員往來的無端忌憚。這份法案稱,對于所有申請赴美學習或進行學術交流的中國公民,若其研究學科在美國“商業(yè)管制清單”中,簽證官應征詢“安全咨詢意見”,即將申請人材料寄回華盛頓,以對申請人進行額外審查。
不僅如此,法案還要求美國國務院停止對與中國軍方相關的人員發(fā)放學生和交流訪問學者簽證,并稱美國國會認為“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英國也應該采取相似措施”。
參與起草法案的議員不少是國會“強硬派”。今年早些時候,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等執(zhí)法機構突然注銷多名中國學者的美國簽證,使其赴美正常學術交流計劃受到影響。
前年,《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綱要》就發(fā)布指出:“要通過限制STEM專業(y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留學生簽證來保護美國的知識產權和高科技不外流,不被盜取。”這一綱要導致少部分學習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制造、核能源等敏感專業(yè)的學生的留學簽證時效縮減為1年。
那么,什么專業(yè)是敏感專業(yè)?南昌留學云介紹,美國商務部工業(yè)安全署去年發(fā)布了14個政府考慮進行管制的領域,而這些也是大家口中的“敏感專業(yè)”。
1、生物技術,例如:
(1)納米生物學;
(2)合成生物學;
(3)基因組和基因工程;
(4)神經科學。
2、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技術,例如:
(1)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例如:腦建模、時間序列預測、分類);
(2)進化和遺傳計算(例如:遺傳算法、遺傳算法);
(3)強化學習;
(4)計算機視覺(例如:物體識別、圖像理解);
(5)專家系統(tǒng)(例如:決策支持系統(tǒng),教學系統(tǒng));
(6)語音和音頻處理(例如:語音識別和制作);
(7)自然語言處理(例如:機器翻譯);
(8)規(guī)劃(例如:調度、博弈);
(9)音頻和視頻處理技術(例如:語音克隆、deepfakes);
(10)AI云技術;
(11)AI芯片組。
3、定位、導航和定時(PNT)技術
4、微處理器技術,例如:
(1)片上系統(tǒng)(SoC);
(2)片上堆棧存儲器(Stacked Memory on Chip)。
5、先進計算技術,例如:
內存中心邏輯(Memory-centric logic).
6、數據分析技術,例如:
(1)可視化;
(2)自動分析算法;
(3)上下文感知計算。
7、量子信息和傳感技術,例如:
(1)量子計算;
(2)量子加密;
(3)量子傳感。
8、物流技術,例如:
(1)移動電力;
(2)建模與仿真;
(3)全資產可見性;
(4)物流配送系統(tǒng)(DBLS)。
9、增材制造,例如:
3D打印。
10、機器人,例如:
(1)微型無人機和微型機器人系統(tǒng);
(2)集群技術;
(3)自動裝配機器人;
(4)分子機器人;
(5)機器人編譯器;
(6)智能灰塵。
11、腦-機接口,例如:
(1)神經控制接口;
(2)意識-機器接口;
(3)直接神經接口;
(4)腦-機接口。
12、高超音速空氣動力學,例如:
(1)飛行控制算法;
(2)推進技術;
(3)熱防護系統(tǒng);
(4)專用材料(用于結構、傳感器等)。
13、先進材料,例如:
(1)自適應偽裝;
(2)功能性紡織品(例如:先進的纖維和織物技術);
(3)生物材料。
14、先進的監(jiān)控技術,例如:
面紋和聲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