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芝加哥大學第五任校長羅伯特·梅納德·哈欽斯(Robert M. Hutchins)在任的24年里,芝加哥大學經(jīng)歷了許多重大變革。哈欽斯提出了旨在防止學術(shù)課程和職業(yè)課程過分專門化的“芝加哥計劃”,對其他美國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他建立了沿用至今的本科生核心課程(Common Core),并將研究學院重組為四個學部。 在他的帶領(lǐng)下,芝大平穩(wěn)渡過了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1929年-1933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芝大在曼哈頓計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時期,大批物理學家聚集芝大,奠定了該校在自然科學界的地位。
作為曼哈頓計劃的一部分,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家格倫·西奧多·西博格(Glenn T. Seaborg)帶領(lǐng)團隊在芝加哥大學喬治·赫伯特·瓊斯實驗室(George Herbert Jones Laboratory)于1942年9月首次分離并測量出94號放射性元素钚;之后,95號元素镅、96號元素鋦也在芝大被化學認定。而在1942年12月2日,著名物理學家恩利克·費米及其助手們在芝加哥大學Stagg Field Stadium內(nèi)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可控核反應堆,命名為“芝加哥一號堆” (Chicago Pile-1),成功產(chǎn)生可控的核裂變鏈式反應,而這一成就是原子能時代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1945年的原子彈的成功爆炸奠定了基礎(chǔ),芝加哥大學也因此被稱為“原子能誕生地”。
20世紀60年代,隨著美國反戰(zhàn)運動以及女權(quán)主義的興起,芝大校園內(nèi)的學生運動進入高潮。1962年,學生占領(lǐng)校長辦公室以抗議學校租賃政策。1969年,為抗議學校開除左翼作家馬琳·迪克森,400名學生占領(lǐng)行政大樓達兩周之久。